5月27日下午,我院参与基础医学创新大赛及双创赛的学生在基础医学教研室主任王辉副教授的带领下,受邀共同参与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承办,复百澳(苏州)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协办的“组织损伤修复机制研究与临床转化应用”复旦大学119周年校庆学术报告会。
此次论坛聚集了基础医学各个领域的国家优青人才和大咖。本次大会由复旦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解剖与组织胚胎学系李文生主任和青年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作云教授主持,各位报告嘉宾围绕自己研究领域展开深入的探讨和交流,共同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创新思维,用专业的视角和独特的见解,为现场同仁们带来一场干货满满的前沿创新盛会。
黄鹏羽教授是中国医学科学院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的研究院,博士生导师。聚焦于细胞工程化制备和生物人工器官的构造研究。他的研究方向在于传统的骨科植入器械在长期服役的过程中存在着成骨能力较差、容易感染等问题。针对骨科材料在应用过程中所面临的骨整合效果不佳、感染风险、免疫排斥等关键问题,设计与构建具有理想功能的新型骨科植入材料。
刘行教授是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研究员的,她带领我们了解了上皮细胞更新调控与有丝分裂。从分子、细胞、器官与整体动物水平进行多维度时空动态过程予以系统解析,应用多学科融合的理念与先进技术方法,开展了上皮细胞更新调控机制研究,破译了纺锤体微管动态调控细胞分裂质量的化学代码,为详尽解析纺锤体与着丝粒可塑性调控细胞增殖质量提供新思路与策略。
上海科技大学生命学院院长刘如娟教授,长期从事以tRNA和snRNA为代表的结构型非编码RNA修饰的研究。她讲述了哺乳动物中RNAm2G修饰的功能机制。发现了RNA内部不同修饰之间存在广泛交流的网络,并揭示修饰网络如何从多层面精确地调控RNA功能,从而参与生理病理过程调控。
茶歇时刻,复旦大学为大家准备了精致的下午茶点心。休息过后,同济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唐娟副教授带我们探索了促进心血管再生和修复的有效策略:周细胞心梗后冠状血管生成的“限速酶”。唐老师分享了心肌梗死后cVECs和壁细胞之间缺乏物理联系,以及壁细胞的有限扩张能力可能共同限制了冠脉血管的生成。可以减少心肌细胞凋亡,促进冠状动脉血管新生,改善心肌梗死后心功能。
随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王怀雨教授,带领我们研究了骨科植入材料表界面功能调控。讲述了传统的骨科植入器械在长期服役的过程中存在着成骨能力较差、容易感染等问题亟需解决。通过骨科材料在应用过程中所面临的骨整合效果不佳、感染风险、免疫排斥等关键问题提出相应的表,界面改性策略,实现从微纳到宏观尺度表,界面功能的有效调节,并深入研究材料表,界面与外周生理环境的交互作用关系,设计与构建具有理想功能的新型骨科植入材料。
最后,复百澳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刘骏,在他流利生动的演讲下,我们知晓了溶瘤病毒在实体瘤治疗中的应用。刘骏在报告中根据溶瘤病毒靶向性、安全性、有效性和给药方式等方面给出了优化策略。同时报告也分享了复百澳生物在溶瘤病毒研发和临床转化的重要里程碑进展,及一系列具有突破性的研发成果,为行业发展提供有效的理论参考。
听完各位专业领域教授的演讲,同学们都感到受益匪浅和由衷的钦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这些科研人员深厚的医学,生物学或相关领域的知识背景,以及优秀的实验技能和科研能力。他们在医疗领域的创新和贡献不仅有助于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还为国家的医疗事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我们为国家有这样的一批青年才俊而自豪,而作为正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新青年来说,他们就是我们最好的榜样!
接着,跟随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周国民教授,我们参观了复旦大学的人体生命科学馆。玻璃柜上陈列的一排排的人体组织标本都有着一段令人肃然起敬的感人故事。人类医学事业的发展离不开大体老师的奉献。看着挂在墙上大体老师生前的照片和愿意死后捐献自己遗体的志愿书,突然就感受到了那句:“我宁愿你在我身上划千万刀,也不愿你在病人身上划错一刀”,的震撼。经周教授的介绍,最小的大体老师仅只有两个月就在母体内夭折,而他被浸泡在福尔马林中,到目前为止,已待了有八十年之久。他们没有真的离开人世间,在这所场馆中,他们的生命得到了延续。正是这些大体老师的无私奉献,推动者医学的进步,向所有大体老师致敬!周教授讲述的一物一事皆经历百年风雨的往事记忆,续写着“团结、服务、牺牲”的复旦精神,几经战火、沉船、辗转的组织学切片、工整如印刷体的论文手稿、复习笔记、6年制的本科毕业证书、几代复旦人接力捐赠的铜制显微镜……流淌着复旦百年芬芳育桃李,栉风沐雨润杏林的涓涓之曲。
本次复旦大学之行,同学们收获颇多,感受颇深。带给参观者们一次深刻的思想洗礼和视觉震撼。期待每一位志在“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思博护理学子,都能在丰富多彩的学术盛宴中体验智慧与真理的碰撞,为学术理想、医路梦想添砖加瓦。最后也祝福复旦大学119岁生日快乐!